小学生端午节的古诗相关作文:小学生端午节古诗词素材范文内容如下: 【古诗一:同州端午】 朝代:唐代 作者: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 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。 译文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,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(端午节)了。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,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? 注释 鹤发:指白发。 尺:量词,旧时长度单位。 鉴赏 《同州端午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,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。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,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。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,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。 【古诗二:己酉端午】 朝代:元代 作者: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。 海榴花发应相笑,无酒渊明亦独醒。 译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,天公不作美,狂风大作,暴雨倾盆,一眼望去,一片天昏地暗;整个汨罗江上,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,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,似乎正在笑话我,我只好自我解嘲道:其实,陶渊明既使不喝酒,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。今天,我虽无法凭吊屈原,我也一样仰慕他。 注释 ①端阳:端午节。 ②晦冥:昏暗;阴沉,昏暗气象,出自《史记.龟策列传》。 ③汨罗:汨罗江。 ④吊:凭吊,吊祭。 ⑤英灵:指屈原。 ⑥海榴:即石榴,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,故名。 ⑦渊明:指陶渊明,东晋诗人。 ⑧独:独自。 ⑨醒:清醒。 创作背景 贝琼生于元代中后期,因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考试,并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压迫和歧视政策,汉族知识分子多怀才不遇,有志难伸,人在端午节,看到狂风暴雨,想起屈原这位怀才不遇的伟大爱国者,不禁兴叹,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旧洒脱的一面。 【古诗三端午即事】 朝代:宋代 作者: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 故人不可见,新知万里外。 丹心照夙昔,鬓发日已改。 我欲从灵均,三湘隔辽海。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,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。死者却看不见,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。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,现在已经白发苍苍。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,三湘相隔的比较远。 注释 即事:就眼前之事歌咏。 故人:古人,死者。 新知:新结交的知己。 丹心:指赤红炽热的心,一般以“碧血丹心”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。 夙昔:指昔时,往日。 灵均: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,含有“屈”字的意思。在这里指屈原。 三湘:指沅湘、潇湘、资湘(或蒸湘),合称“三湘”。也可以指湖南一带。 隔:间隔,距离。 辽海: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。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(1276)出使元军被扣,在镇江逃脱后,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。为了表明心志,他愤然写下了这首《端午即事》。 在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,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,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“丹心照夙昔”的壮志。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。 【古诗四: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】 朝代:宋代 作者: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。绿杨带雨垂垂重。 五色新丝缠角粽。金盘送。 生绡画扇盘双凤。 正是浴兰时节动。菖蒲酒美清尊共。 叶里黄骊时一弄。犹瞢忪。 等闲惊破纱窗梦。 译文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,杨柳被细雨润湿,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。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,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,送给闺中女子。 这一天正是端午,人们沐浴更衣,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,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。不时的,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,打破闺中的宁静,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。 注释 妖艳:红艳似火。 生绡:未漂煮过的丝织品。古时多用以作画,因亦以指画卷。 浴兰:见浴兰汤。 惊破:打破。 赏析 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。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。用“榴花”“杨柳”“角粽”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,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。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,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。后面紧接着抒情,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。 欧阳修《渔家傲》写的闺中女子,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:享用粽子后,未出阁的姑娘,在家休息,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。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。 【古诗五:减字木兰花·竞渡】 朝代:宋代 作者:黄裳 红旗高举,飞出深深杨柳渚。 鼓击春雷,直破烟波远远回。 欢声震地,惊退万人争战气。 金碧楼西,衔得锦标第一归。 译文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,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。鼓声像春天的雷电,冲破烟雾,劈开波涛,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。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,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。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,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。 注释 ①衔(xián)得:夺得。 ②金碧楼西: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。③红旗高举:高高举起红旗。 ④渚(zhǔ):水中间的小洲。 ⑤春雷: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。 ⑥远远回: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。 ⑦惊退万人争战气: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,就像打仗一样,把观众都惊呆了。 创作背景 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,触发了词人的兴,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。 【古诗六:南歌子·游赏】 朝代:宋代 作者:苏轼 山与歌眉敛,波同醉眼流。 游人都上十三楼。 不羡竹西歌吹、古扬州。 菰黍连昌歜,琼彝倒玉舟。 谁家水调唱歌头。 声绕碧山飞去、晚云留。 译文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,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。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,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。 菰米软糕菖蒲菜,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。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,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。 注释 ①南歌子:《南歌子》是词牌名称之一,又名《南柯子》、《恨春宵》等。 ②游人:指游玩的人。出自苏轼《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》:桥上游人夜未厌,共依水槛立风檐。 ③十三楼:宋代杭州名胜。出自吴自牧《梦梁录》卷一二《西湖》:“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,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,今为相严院矣。“ ④竹西:扬州亭名。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,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。 ⑤扬州:淮河以南、长江流域东南地区,《周礼》称东南曰扬州。 ⑥菰黍(gūshǔ):指粽子。菰,本指茭白,此指裹棕的菰叶。 ⑦昌歜(chāngchù):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,名昌歇。 ⑧琼彝(yí):玉制的盛酒器皿。 ⑨玉舟:玉制的酒杯。出自苏轼《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》:“明当罚二子,已洗两玉舟。” ⑩水调唱歌头:即唱水调歌头。傅本注:“水调曲颇广,谓之歌头,岂非首章之一解乎?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。” 创作背景 公元1090年(元祐五年),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。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。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,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,于是写下了这首词。 小学生端午节的古诗内容来源于网络,剑花作文网仅作公益范文演示,版权归小学生端午节古诗词素材原作者所有,如有不妥,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